紫外輻射通常按波長分為三種:波長為 315 ~ 400 nm的紫外線輻射稱為紫外輻射 A 波段(簡稱“UV-A”);波長為 280 ~ 315 nm 的紫外線輻射稱為紫外輻射 B 波段(簡稱“UV-B”);波長為 100 ~ 280 nm 的紫外線輻射稱為紫外輻射 C 波段(簡稱“UV-C”)[7]。其中,UV-C 波段的紫外線能量最高,但由于其波長最短,在大氣中容易被吸收,導致衰減嚴重,在近地太陽光譜中幾乎不含該波段的紫外光,因此也被稱為“日盲”紫外波段 。
通過破壞核酸殺菌 紫外線對微生物的滅活機理主要是利用了微生物的核酸(DNA 和 RNA)對紫外線的吸收,破壞其核酸功能,從而實現消毒凈化。當核酸被紫外線照射時會大量地吸收紫外光,從而就會在體內形成一部分的間二氮雜苯(主要構成為蛋白酶)和間二氮雜苯的異構體。這種物質會使細菌自身的新陳代謝機能出現障礙,并且會導致細菌的遺傳性出現問題,而持續的紫外線照射,最后就會導致因為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細菌群體的死亡 [9]。DNA 對波長為 265 nm 的紫外線吸收最強。紫外線標準殺菌消毒響應曲線,表明當光的波長在 300 nm 以下時,會有殺菌的效果;而在 265 nm 附近時,殺菌效果最明顯 。
產生臭氧殺菌 低氣壓汞蒸氣放電可產生 254 nm 和185 nm 的紫外線,紫外線從玻璃管射出后,254 nm 的紫外線被微生物吸收,而 185 nm 的紫外線與空氣作用可產生臭氧。當空氣中的氧氣分子在吸收殺菌燈的中心波長為 185 nm的紫外光后,光敏作用利用高能高臭氧紫外線光束分解空氣中的氧分子產生游離氧(即活性氧),因游離氧所攜正負電子不平衡,所以需與氧分子結合,進而產生臭氧。臭氧具有強氧化性,可殺滅細菌繁殖體、芽孢、病毒和真菌等,并可破壞肉毒桿菌毒素,靠強大的氧化作用使酶失去活性致微生物死亡。臭氧對空氣中的微生物有明顯殺滅作用,采用 30 mg/m3 濃度的臭氧作用 15 min,對自然菌的殺滅率可達到 90% 以上,而且可以除異味、凈化環境和清新空氣 。